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苏轼书法 信笔处最难感悟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27阅读数:173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说起苏轼,大家都不陌生,四千年头方出一人的全才,性格洒脱豪放,胸怀广大,留下诸多宝贵财富。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那么苏轼的书法境界到底如何呢?

      苏轼书法取法王羲之、李北海、颜真卿、杨凝式等人。

      黄庭坚《山谷题跋》:“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酬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

      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苏轼书善则善矣,然千年来学习苏轼书法少有登堂入室者。

      正如清代书画家钱泳所说:“余年过五十余,无有进境亦不能成家,拟以苏书终其身孰知写未三四年,毛疵百出旋复去之。乃知坡公之书未易学也。”因此,他甚至认为:“四家皆不可学,学之辄有病。苏黄米三家尤不可学,学之不可医也。”其观点似有偏颇,但苏轼书法确实难学。

      苏轼天资聪颖,随手写去修短合度,他说:“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他的书法“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得晋之韵、唐之法,并开创宋之意,其玄妙自不可言,故难以企及。

      学习苏轼书法有几个门槛是很重要的。

      一、苏轼书法,信笔处最难感悟

      众所周知,书法和其他任何艺术一样,都是有法度可循的。

      可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但不可以没有法度的信笔挥洒。

      而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论用笔》里说:“东坡书笔俱重落,米襄阳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耳。”

      东坡的信笔处,是法度之外而又情理之中,是“我书意造”,是“无意于佳。”

      书法,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

      书法尚意,苏轼滋味犹浓。

      然韵可追,法可循,意不可学。

      “意”是书者当时的情思勃发,是真性情跃然纸上。

      如果学习者除了追求形似神似外,还要把字里行间的“意”写出来,那只有一个路径: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身临其境、心手两忘,“无我”地去临习。字里行间,见情见性,就算临习到家了。

      例如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我们需要了解它是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生活上的穷困潦倒和政治上的失意,让他感到落寞无比,于是在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写下了这两首五言诗: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

      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书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故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体现了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创作状态。

      难怪黄庭坚叹曰:“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二、苏轼书法,超迈处最难企及

      苏轼书法里还裹挟了其雄文大笔的气魄,故其书法肉丰而骨劲,宽博而秀伟。

      理学家朱熹说苏轼“笔力雄健,不能居人后,故其临帖,物色牝牡,不复可以形似较量,而其英风逸韵,高视古人。”

      正如朱熹所说,东坡书法追慕成风,然其超迈处人们总是无法逾越。

      雄才伟略的康熙皇帝年轻时便仰慕苏轼,酷爱苏轼书法的以跌宕取勢,以雄秀取態。

      康熙早年有《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但终归不是书法家,没有能临出其恢弘的气势来。

      清代书法家吴德旋说自己“余年三十余始留意书学,即好东坡、思白二家。而苦无入处。”他感到“东坡笔力雄放,逸气横霄,故肥而不俗。

      要知坡公文章气节,事事皆为第一流。余事作书,便有俯视一切之概,动于天然而不自知。”

      由此可见,苏轼书法的超迈处,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呈现出“工夫深,虽枯亦润,精神足,随瘦亦肥”的境界。

      看到眉山重新镌刻的《醉翁亭记》,深深被其神采和气势所震撼,可谓刻工细腻,十分逼真地展现了苏轼的书法特点。

      其震撼灵魂之处在于:用笔厚重,结字缜密,笔画的披拂之间既有遒劲,又显洒脱。其超逸处在于巧寓对比,错综变化,显示灵逸。

      此书法有贴近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潇洒纵横,也有苏轼外柔内刚,绵里裹铁的气脉,二者巧妙地融合为超迈大气,堪称“双绝”的艺术精品。

      其成功在其笔下,更在其思想和境界的深处。

      三、苏轼书法,创新处最值得学习

      艺术不是一滩死水,艺术的成功要“唯有源头活水来。”

      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各自时代特点的艺术展现,这也是艺术为时代接受的必然要求。

      苏东坡的艺术价值取向与创作心态是和积学深至、不断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他说:“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体现出苏轼强烈的变革求新思想。

      苏轼从传统中广泛吸收营养,其书法中的许多特点都可以在前辈书家中找到根据。

      然而苏东坡高人之处在于他能食古而化,知法而变,勇于和善于创新,终于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他学古人轻形求意,明确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极力称扬尚意书风。

      宋代崇尚的是“亚圣”颜真卿的书法,蔡襄、欧阳修、司马光等,都以颜真卿为宗,他们在继承与创新中,未能摆脱唐代书风。

      首开宋一代“尚意”书风的,就是苏轼。

      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与友人畅游赤壁,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前赤壁赋》。此赋用笔锋正力劲,在宽厚丰腴的字形中,笔力凝聚收敛在筋骨中,此谓“纯绵裹铁”。

      这种力又往往从锋芒、挑踢、转折中闪烁出来,就像宽博的相貌中时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观顾盼。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苏轼选用行楷表现出一种静穆而深远的气息。

      明董其昌赞扬此书墨法:“每波画尽处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前赤壁赋卷》表现出的特点是字形扁阔丰肥,左秀右枯,用墨必浓,成为苏轼别于前期书法,也有别于前人书法的苏体特点。

      苏轼在《柳氏二外甥求笔迹》里说:“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告诫学书者,“作字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

      字是要下工夫练的,但如果只知埋头写字而不知读书,则只能成为书匠,而不能成为书法家。也就是说,书法的“门槛”绝不仅仅是书法本身。

      苏轼的书法里,包含了苏轼的诸多修养,学好苏轼书法,除了观其诗书画论,走入他绝妙天下的艺术世界外,还要体味他充满乐观精神的生活态度,充满担当的人生气派,充满真知灼见的人生智慧。

2024-01-27 14:30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好看的古风书法壁纸 拿走不谢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