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书法组织机构举办的书法大赛,那些获奖的作品,评委给出很高的评价,但是观众却不以为然,对这些作品嗤之以鼻,认为是这些获奖作品纯属瞎搞,毫无美感,是对书法界正能量的诋毁。为什么观众会有这些看法?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能一概否定这些作品的艺术性。我认为观众对这些作品看不顺眼,主要是如下三方面原因。
据说这是今年云冈杯魏碑特等奖作品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获一等奖作品
第一、书法的传承性和艺术性审美“割裂”
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凡是参加书法大赛的草书和篆书作品,组委会原则上要求作者对参赛作品的正文内容用行书或楷书标注,让评委们“看得懂”。而实际上,在设定参赛作品内容和风格的时候,大多数组委会没有对书法格体作出明确规定,比如参赛作品必须为楷书、隶书或行书,原则上允许不同的书法艺术作品参赛。因此,参赛作品会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而“五体”里面又有细分,比如篆体,分大篆和小篆两大类。大篆主要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等,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诸多特点。而小篆,也称为“秦篆”:是秦国统一中国后的通用文字,小篆被认为是大篆的简化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线条优美,最著名的当属李斯所写的《峄山碑》。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书体
那么,像《散氏盘》这样的书法,我估计很多观众并不了解,或者说没见过。而书法界,就有人能把《散氏盘》笔法练得炉火纯青,写出来的作品,古味浓烈,如穿越时空的淼淼禅音。但是,很多观众见都没见过《散氏盘》作品全貌,他们怎么能有鉴赏的审美情趣?
再谈谈隶书,目前,书法界流传最多的隶书碑帖,大致有如下几部:《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石门颂》、《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西狭颂》。每一部碑帖的风格迥异,各有千秋。这些碑帖,有不少书法界的大师通临过,而且能取其精华,创新发展,成为自己的作品风格。例如,刘炳森老前辈的隶书,他的隶书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至于楷书和草书,在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与上述观点类似。高古的书法碑帖这么多,不是每一个观众都会潜心研究过,能通临以上隶书碑帖的人,除了部分高校书法专业的学生之外,我估计也不多。
综上所述,书法的传承性,是把那些最常见,最能引起社会共鸣的书法格体广泛推广和传播,成为书法界的历史使命,这些蕴含正能量的书法作品,笔画规范,结体美观,非常符合民众的审美观,这也是观众乐意接受的艺术魅力。但是,要论书法的艺术性,在艺术家的眼里,他们更想挖掘那些尘封在历史中的艺术精华,哪怕是高仿品。比如《兰亭序》,现在流传最广的是冯承素临摹的版本,据说真迹版已随唐太宗下葬,成为千古之谜。
那些笔法高古的书法作品,比如带有《散氏盘》笔法的作品,观众不一定说好,但是书法艺术家却认为是好作品。这就是书法传承性和艺术性,审美情趣存在“割裂”的现象。
第二、评判书法作品优劣的标准没有形成规范性
一幅获奖作品一旦公布出来,有时候在民众中炸开了“锅”,观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与比赛组委会的评委由哪些人组成有很大关系。如果评委中大多数是在楷书方面有专长,那么评出的获奖作品,整体楷书占据数量就多。如果评委是草书专长的人组成,那么毫无疑问,草书作品获奖的就会占多数。所以,评判作品优劣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或者说,标准就是他们圈子里面认为的那种书体才是高品质的艺术作品。比如,某一场书法比赛,这些评委都是欣赏郑板桥和齐白石的书法艺术,您用欧阳询的笔法写的作品,可能就会落选。
书法的“圈子文化”现象,给书法作品比赛的评判贴上“预设”标签。大家都知道,当前书法界、美术界、音乐界、摄影界等,都有自己的社会组织和“圈子文化”。有些书法比赛和书法展活动,评分和评选标准明显向书法协会会员倾斜,优先评选圈子内的作品。由于获奖和入选名额有限,不排除有一部分水平很高,但不是书法协会会员的作品落选。对此,民众意见很大。
第三、参赛书法作品观众只能欣赏,没有投票权
现在不少书法比赛活动,最后参与评选的评委就是那几个邀请来的书法家,也不是全国或省内有名的书法家,对参赛作品先做一次初选,然后再次筛选,最后在入围作品中,矮个子里面选高个子。评选过程是不对外公开的,公布结果大家才知道。
摄影界搞比赛,很多组织机构吸取了以上这种关起门来评判作品的陋习,而是充分发挥网络投票的参考评判依据。虽然网络投票不能完全杜绝拉票的嫌疑,但起码能让观众有了参与评判的权利。我觉得书法比赛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模式。评委把入围的作品在网上投放出来,让大家一起来评判投票,在某种程度上,引入了一种公平竞争机制。
最后,引用一段话。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只能是自己关起门来“过家家”,最后弄出来的东西都经不起历史的考验。
2024-03-16 11:45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为什么有些获奖作品 观众却嗤之以鼻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5920.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