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四家”是指北宋书坛的四位书法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人们习惯称为“苏黄米蔡”。宋四家书法各臻其妙,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四家生活的时代相近,除了蔡襄稍微年长,苏轼、黄庭坚、米芾基本上是生活在同一时期。宋代的文人似乎彼此都很欣赏,苏轼推蔡襄为本朝第一,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推苏轼为本朝第一。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文人相轻的局面,看到的是文人相亲和谐,这似乎也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特点:宽容。宋以后,历代对宋四家谁为第一颇有争议,其实,宋四家各擅其长,《书林藻鉴》评,“综是四家, 冠冕一代,要其独到,各有专胜。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惟皆徘徊晋唐之间。”
蔡襄( 1012~1067),字君谟,兴化( 今福建仙游)人。历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宋史》本传称襄书为“当时第一”。最推崇蔡襄书法的要数苏东坡、欧阳修。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说:“独蔡君谟天资 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极高:“ 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欧阳文忠公集》)黄庭坚云:“苏子美、 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山谷文: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蔡襄草书曰:“以散笔作草书, 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蔡襄楷书师法颜真卿《跋告身帖》,如《万安桥记》、《谢赐御书诗》 等。其行书最佳,取法二王,多有颜意,如《澄心堂纸帖》、《扈从帖》,他能以己意将晋、唐人书熔为一炉,在闲雅中得灵动,洒脱中见悠游,不拘一法而法自在,达到“以意驭法”的境界。其草书有《陶生帖》,兼二王之妙,然个人风格不够鲜明。蔡襄善于广泛吸收营养,不专师一人,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读蔡襄书法,顿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总体上看,蔡襄不是一位开宗立派的大师。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略有创新意识。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意趣之间架起了一座技巧的桥梁。
《澄心堂纸帖》,纸本墨迹。是蔡襄论及澄心堂纸信札,署有“ 癸卯”( 10631年款,蔡襄时年52岁,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作品。全文以行楷写成,结构端正略扁,字距行宽紧合适,一笔-划都甚富体态, 工致而雍容,颇具晋唐人的韵致。倪云林曾跋云:“ 蔡公书法有六朝、唐人风,粹然如琢玉。”《澄心堂纸帖》可看作是蔡襄传世墨迹中最典型、最追踪晉唐的代表作。
《澄心堂纸帖》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他的父亲苏淘、弟弟苏辙以诗文著称于世,世称“三苏”。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儋州,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七月死于常州,谥文忠。他少年喜二王书,晚喜颜平原,故时有二家风气。又于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和杨凝式等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苏轼以其丰赡才学,力主“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有诗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划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点画之间。成为宋代继欧阳修之后,在理论上提出书法“取意”的第一人。其书法深厚朴茂,用笔丰富,形体丰满,体势趋扁而古崛,章法疏密有致,多于茂密中求空灵,表现了一种既潇洒又傲岸的人格精神。苏轼与黄庭坚论书曾互相戏评书法,黄曰苏字如“石压蛤蟆”,苏则反讥黄字如“树梢挂蛇”。故东坡曰:“ 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敢憎。”《学古绪言》称其书“肉丰而骨劲,态浓而意淡,藏巧于拙,特为秀伟”传世书迹较多,楷书有《罗池庙碑》、《丰乐亭记》、《醉翁亭记》 等,行书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 、《洞庭春色赋》等。其中《黄州寒食帖》最为著名,有“天下第三行书”之誉。
《黄州寒食诗》,苏轼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 纵18.9厘米,行书17行,129字。 无款和年月, 实际. 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年),当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此帖是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作的二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一寓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轻或重,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此卷后有黄庭坚题跋:“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东坡以意驭法,化众人意趣为一家之“写意”,他的这种浪漫主义书风,对宋代及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黄庭坚( 1045~1105),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人。字鲁直,又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诗人,书法家。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为宰相,实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入斗争的旋涡里。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来、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诗,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书史会要》称他“工正楷、行、草,楷书妍媚,自成一家”。他曾自谓: “余学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撒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又谓“吾与东坡书,俱出于真卿、王羲之”。可见黄庭坚亦是融化众长,自成家数。他中年后的行书渐趋成熟。形成了用笔生涩,运笔微颤,锐硬中有韧性,体势中宫紧敛,长波大撇的自家风貌。其代表书迹有《松风阁诗》、《黄州寒食诗跋》、《花气熏人帖》、《李白忆旧游诗卷》和《诸上座帖》等。
《松风阁诗帖》,行书,墨迹纸本。纵32. 8厘米,横219. 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堪称行书之精品。
《黄州寒食诗跋》是黄庭坚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写的一段跋语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与原帖合称“双璧”。此帖用笔锋利爽截而富有弹性,藏锋护尾,纵横奇崛,其长笔画波势比较明显。黄书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因此形成了中宫收缩而四周放射的特殊体式,人们也称其为“ 辐射式”书体。在布局上,《跋文》常从软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无穷,曲尽其妙。从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成一体。此跋给人以神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了艺术的化境,所以他在最后不无得意地说:“ 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花气熏人帖》是黄庭坚的小品之作。诗曰:
“花气熏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一首二十八个字的小诗,以随意自在的笔法写来,构成一幅完美的小品,是不可多得诗书合璧的佳作《珊瑚帖》又名《珊瑚笔架图》,行书,书写材料也很特殊,竹纸,纸上竹纤维束较多,浅黄色。据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用竹纸书写的作品。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于世。目前惟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一《 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此帖是米芾晚年的行书书迹,字态奇异超迈,随意而书,神韵自然,用笔丰肥豪健,宽绰疏朗。元代虞集评:“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晋魏法度自整然也。”元代施光远称其“当为米书中铭心绝品,天下第一帖”。
2023-09-03 18:39
本文来源:两宋 - - 宋四家是指哪四位书法家?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1803.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