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赵孟頫主张书学古人 赵孟頫学书法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16阅读数:128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赵孟頫为元代书坛的领袖,赵孟頫的书学师承是其书法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石。可以说赵孟頫无所不学,无所不精,但对于智永《千字文》和《兰亭序》的基本功是最深的,因此赵孟頫的基本书法观就是取法魏晋“二王”,而不必学唐代颜真卿,这样就与同时代人的学书观念拉开了距离。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如:“近世,又随俗皆好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尚使书学二王,忠节似颜,亦复何伤?”又有:“若令子弟辈,自小便习二王楷法,如《黄庭》《画赞》《洛神》《保母》,不令一毫俗态先入为主,如是而书不佳,吾未之信也。”(吉林博物馆藏《宋元明人诗笺册》载,于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29 期)他认为颜真卿的书法虽然很好但是并不适合初学者,而主张直接从“二王”入手,这个建议应该是很有见地的。

      赵孟頫主张书学古人,这个“古”的重点就是魏晋“二王”,尤其是王羲之,而王羲之诸帖中又首推《兰亭序》。

      他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赵孟頫一生尊崇晋人尤其对王羲之的《兰亭》下足功夫,并认为《兰亭》为书圣王羲之的最得意之作,故而法度周备,所以他认为只要狠下功夫在上面就一定会有过人之日。

      在大德二年二月赵孟頫与鲜于枢一起见到郭右之出示的王羲之真迹《思想帖》之时,就曾大加叹赏王羲之的这件作品为神物。加之赵孟頫本人临摹“二王”书法甚多,曾经临摹过《兰亭》不下百遍,对《兰亭》了解应该是相当深入的,有《兰亭十三跋》传世。所以他得出“《兰亭》墨本最多,惟‘定武’《兰亭》刻独全右军笔意”的论断应该说是比较可信的。

       

      赵孟頫在恢复魏晋古法的同时,严肃地思考了书法的本质属性,提出了极有理论深度的命题,对整个书法发展的进程都有积极的意义。这个命题就是“用笔”与“结构”的关系的探讨。

      他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又说:“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已。”

      赵孟頫明确指出“用笔”在书法诸要素中是最重要的,也是千年一脉,可以学习继承的,而同时也不能忽略“结体”,虽然“结体”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变化的基础依然是以魏晋“二王”的“结体”为准则的。所以无论“用笔”还是“结体”都必须从古人中来,“法古”才是赵孟頫一生的书学思想基础,所以他认为:“学书在于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当然除了“用笔”与“结体”,赵孟頫认为“天赋”和“悟性”也是很重要的。右军的“雄秀”之气和齐、梁人所缺乏的“俊气”其实就是每个人的“天赋”或不同时代人的“天赋”。世人皆学《兰亭》但是有几人能学像,学到精神处呢?正像苏轼所讲:“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

      赵孟頫认为只有真正懂得书法的人才可以直入门径,虽然刻石书法与墨迹书法存在厚薄、粗细、燥湿、浓淡、轻重、肥瘦等细微差别。一般的人很难体会和分辨,对于《兰亭》的众多版本的优劣好坏也就很难分辨了。但是真正懂书法的人只需一眼便可以通会,而这个本事需要积学,更需要悟性和天赋。

2024-01-16 10:26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好看的古风书法壁纸 拿走不谢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