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不能依托于有形之迹,因为只要有形就会有各种弊病,就容易被形困住,专注于书写本身,却很可能为形所累。然而书法应该做到的是任情遣兴,寄托性灵,让人暂时忘却实际生活的困顿。所以,不凭借外物却能自得于心,才是古来圣贤所追求的目标,如颜回一样。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苏轼所说即书法要有“超然于物外”的精神旨趣。因为书法在古代本是从实用性书写而来,而文人官员工作所用之技,而文人又可以在业余时候,在同一个技术中发挥出另一种寄托性情的艺术感,这也是书法于其他艺术相比而言的独特之处。
书法因为有寄托情感之功能,故而也就有一定的精神疗愈的作用。即书法是在现实生活之外另模拟出一个“我”,书法的模拟是用笔墨塑造一种理想的人格,故而将之对照即如同对着镜子。陆游在《放翁题跋》中说: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这里陆游是说林逋的书法清高过人,每次见之则有一种同感同理,所以看之可以不吃药也能治愈,饥饿的时候不吃饭也能饱。这就有点像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意思了。其实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疗愈,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感知释放和寄托。
书法体现了情绪,情绪在书法中或隐或显,笔法中的力度轻重,结体的不同姿态,章法的疏密相间都在不同的细节中体现了情绪的细节。于是情绪和书法结合成了一个整体。调整书法,即调整了情绪。
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说:“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这段话即体现出做书法时候喜怒哀乐的具体体现,欢喜时候气平和则写出来的字则舒展,愤怒时候胸中气就会粗而字就险峻,悲哀时候心气郁闷字就体现出拘束,欢乐时候字就流丽。情感轻重不同,字的感受就不同。而不同性格下,表达也会有不同。
书法不仅是墨痕,而是心迹。古人就说:“书为心画”。书法是内心的一种整理,品读书法是静态中品读动态,也是一种情境的还原。
元代的盛熙明在《法书考》中说:“夫书者,心之迹也。故有诸于中而行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然挥运之妙,必由神悟,而操执之要,尤为先务也。每观古人遗墨传世,点画精妙,振动若生,盖有功用有自来矣”。
这就是在静态中看出了动态的生机,书法不是在作画,而是在作动画,作品只是动画的一帧,要把书法当做动画去看,去还原,才能如盛熙明所说看出“点画精妙,振动若生”。后人大多是把书法当做了一个平面的画面,思考的不过是点画平面上的布置,缺少了很多立体的维度。
故而书法是人的心迹的表露,不应该只是技术的体现。书法应该是发于内而表现在外,心中所悟所感,以手与之配合。书法挥运的妙理,必须要用心领悟。这样留下的作品才有余韵,让后人不断揣摩学习。
周星莲曾说:“所以字为心画,若仅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输我之心,则画字,写字之义两失矣”。这里的“置”是描摹事物形状;“输”就是表达自身情性,如果仅仅只能描摹事物,则二者的意义就都失去了。
人的情绪的直接体现往往就在呼吸上,这是最直接的体认,而书法在体现情绪的时候也是在表达一种呼吸的生命律动。而呼吸对应的书写的势上,则体现了一种“气”的流动感。故而书写也能调节呼吸有养气的作用。
周星莲说“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燥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侯,又觉灵心焕发”。书法有养气之功用,也是情绪的一种整理,启发内心的平静控制以及内心灵动之感。书法可以调节动静,涵养才情,孕育学问。这都是感知深处和细节之处的功能。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2 13:41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书法不能依托于有形之迹 应该做到的是寄托性灵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4631.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