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形态是结构之所呈现,而外在结构是笔画摆布,内在结构则是力和节奏的变化,内在表达为外在的某种姿态,那种姿态从外在很难描摹,即很多人感觉临帖总是“形似不神似”,即缘于内在系统的不甚了解。故而古人说“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是也。其法具后。”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真正的方法其实越学习越会发现都来源于内在系统,故而外在只是表象,即使外在结构的摆布,也依然是更深层的审美意识所表达的。故而内在结构的力之变化,则是用笔方法,在古代书法中,用笔是第一位的,而在现代书法家启功那里,则认为结构才是最关键的。
为何有如此不同?是因为古代讨论书法的人,都不存在字结构产生问题,因为他们写字达到共性平衡美感是没有问题的,他们讨论的是形而上的艺术性考量,故而把内在的力的变化看作首要,因为若不如此,字便缺乏个性。
而当今随着文字交流工具的变化,很多人都早就不写字了,对字的基本结构也缺乏体认,故而启功先生从教学角度来看,现代人应该首先注重笔画摆放的结构规律,这样才像一个字的样子,这便是能说明现代人和古代人面对书法,根本不是在一个起跑线上。
所以,现在学习不可好高骛远妄自尊大,因为体认的初始水平不同,故而看书论要格外小心,一不小心就会浅解或者降维理解,从此误会丛生,陷入歧途。
书法用笔,首先在于执笔。执笔并非是要统一一个姿势,而关键是两点,第一是拿得住,第二是用得活。拿得住自不必详说,只是没必要执笔过紧。坊间传言王羲之试王献之,从后面突然抽笔而不得,故而称其为大才。这一看就是假的,因为用笔最关键的不是不掉,而是要灵活,拿得太紧恰是理解错误,怎么可能是大才之征兆呢?
姜尧章云:执谓浅深长短,使谓纵横牵掣,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
这里所说的“执”是狭义,即拿住笔,可上下调整力度,称之为浅深,也可左右控制长短。这是最基本的执笔功能;其次说纵横牵掣,即笔的使用,可以有力度的变化,产生不同的气势;而笔在转弯的时候,则如钩环盘纡,自然流转;用则是一种结构上的考量,要有向背的对比。
这段话可谓高度概括了用笔的全部内容,即:执、使、转、用。这个也特别像武术中运用兵器,不论刀枪肩膀,也是先需拿住,而又得有临阵的力学变化,在转中变换角度,而在用的时候也有精准的站位。
用笔的这四点综合起来,若能参以审美之规律,便可进入一个自由表达自己的世界,产生自如的笔势。
汉代书家蔡邕在《九势》说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由于毛笔软,则产生丰富的笔法变化,有甩动之意,方能出现笔外之势,如同丝弦有弹性,才能弹出弦外之音。声音可产生波动,笔画也能生波磔。笔毛虽弱却有变化之功,如老子在《道德经》说的:“弱者道之用”。
又说: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在用笔实转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笔画脱节,故而不能构成整体,所以需要左右回顾,转时生筋,让其筋骨相连,而不使骨肉孤露,则无生气。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然。 点画要有力量,则要有个矛盾力产生,即在相反的方向使力,形成一个逆向的回力,进而可以让其充满伸张之蓄势。这正像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反者道之动”,故而写左笔先向右取,方能得重组的左势。这也如武术所说,蓄力若张弓,发力似射箭。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锋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点画势尽,用力收之。这里说的中锋用笔,笔锋在点画中行,并非仅仅指位置,毕竟除了篆书不可能别的字体都如此,这里说的是力度适中保持在笔画中,即用笔要有一定的渗透之力。
头不可露锋,即用笔法藏之,而藏锋也不一定都是那种回笔,改变节点方向即是藏锋。护尾是在势尽的时候有一个回收。这些都是一些笔法的细节,在力度角度速度上产生变化,比如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紧趯竖笔之内。这些都是一些出锋的笔法,看似平顺的笔画,在写的时候未必是平顺的,有一个加速度在其中,即“疾”的本意。在隶书楷书中隐的,在行草中则是显化的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2 12:13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书法笔法浅说 学习不可好高骛远妄自尊大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4634.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