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书法艺术都是来自一种自然状态的缘起,进而与环境相融,产生一种情境。好的思想也是如此,仅仅凭逻辑推理与理论堆砌,不会是好的思想。而语言文字能记录其结论,却无法还原其过程。所以我们就知道,古人留下的书籍,未必是深思熟虑的结论,很可能是一种情境中的表达。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用什么样的情境去读,才是关键,这部分有赖师传。严格来说,老师不是教你读书,而是教你怎么读书。忽略了情境而去看经典,看艺术,看思想,都会有所偏差,倘若你对那个情境无感,即使熟读也是错的。
所以,古代技艺传承的过程中,探讨“境”是什么,比探讨“思”是什么似乎更加重要。后者往往是对应着自己的经验,容易误读,而前者是考量古人的状态和经验是什么,更有效的学习是还原情境。同理,看经典,更关键的是古之圣贤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而不是背诵这句话对应到自己经验里。
故而,文字表述就很有限了,但是古人都希望后人能够理解文字背后是有内容的, 《周易·系辞上》中引述孔子的话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古人为了说明语言文字背后才是关键,用“意”来表达,用“象”来区分。故而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所以,体察文字“表相”之后的“象”是一个关键。那个才是逆向学习的开始,才可能进一步达到“尽意”。不独中国,西方哲人也发现了这个“言不尽意”的特点。尼采和施特劳斯,也反复的提醒人们,在西方政治哲学的写作传统中,有一种“隐微写作”的艺术形式。
这种隐微写作的方式,是一种密码,表面上看起来文字荒诞不经,语言逻辑错乱,当你觉得作者“胡言乱语”的时候,其实很可能已经错过了作者真正的意图。如同禅宗的狂禅,看起来是谩语,其中却大有深意。如何解得,这个也是有赖师传。
施特劳斯就发现西方古典哲学家写作和讲课有两种手法,一种是“显白术”,一种是“隐微术”。前者是给大众讲座,浅显直白;后者是把微妙的东西藏在里面,是对内讲的。其实在中国也是一样,对外的将套路,对内讲劲力。对外的叫书谱拳谱,对内的叫书诀拳诀。
“诀”是诀别之意,本身就是给死人说的话。诀别之时,说的才是掏心窝子的真话,故而“诀”在中国就是指内传的秘笈。很多人并不相信这个内外的存在,以为仅仅是老师守旧保守,其实不然。
因为这个其实跟学习者的天分资质有关,告诉你诀,你也很可能只是当做谱来用了。而诀往往看起来很简单,你要体会后面的意思,需要调动很多情商智商。而谱所记录,只是经验而已。古代这样的例子就很多,颜真卿想向张旭学习书法,他的师兄裴儆早已把张旭接到自己家里一年有余。
颜真卿问裴儆老师教了什么,裴儆说“但得书绢素屏数本”,也就是只得到了张旭的一些墨迹经验。颜真卿又问老师跟你说了学习方法吗?裴儆说:“亦尝论请笔法,惟言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也就是说张旭告诉他书法就是要勤学苦练,别无他途,只能自悟。
看到这里,大家不觉得眼熟吗,现在听到的很多“书法学习方法”是不是都是这样说的?这种说法可也算是源远流长。颜真卿是聪慧之人,单独去找张旭请教笔法,张旭刚开始也是拒绝的的,“怫然而去”,后来颜真卿追过去,追到东竹林院,张旭才传授笔法。
《庄子》记载老子对孔子所说: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这里面说的很清楚,只看鞋印怎么能知道怎么学习走路呢?六经的确是先王的话,但是关键不是他说什么,而是他为什么要说。同样,临帖临的应该是什么?
故而外传家传只传“迹”的经验,内传真传才传的是内在的情境。真传其实是有两部分内容,一是思维方式,二是实操方法。即见地和实修。
古人所谓“明师”即指两方面的传授和指点。所谓“悟后起修”就是思维方式明了之后才开始真正传授实操方法身心印证。所谓的“悟”就是体察生活和感知,获取高级思维的方法。
思维不上去,即使提前知道方法,都会对应到自己粗浅错误的思维去。故而,古人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所谓天赋,即很快能明了老师在思维上的指点;所谓天才,就是自己可以把思维见地搞清楚,但实修依然要有师传,自己是弄不清楚的。故而道家说“性功可以自悟,命功仍赖师传”。
现今而看,见地不明却自以为是的大有人在,却自己“创造”方法,煞有介事的去做传授。文化若如此,则会以讹传讹的逐渐失真,沦为下乘。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2 10:40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书法艺术的传承 情境中的表达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4650.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