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在历经了唐代的高峰期之后,开始步入了平缓的发展阶段,宋、元楷书余韵渐消,明至清初过多地倾心于科举,使楷书走向千人一面、千手雷同的“台阁”、“馆阁”而无力自拔。缺少艺术个性和生命活力的这类楷书儿乎窒息了有才能的书法家的艺术生命。由于唐代楷书巨大的影响力,以致后代书家很难摆脱前辈大师们的笼罩,又由于宋代以后帖学的倡导,行草书备受青睐,其间以楷书为后来称道的人数很少,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六朝碑版备受推崇,赋予了楷书的书写以新的内涵。下面简要列举书写楷书较为成功的代表书家及其作品。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官至端明殿学士。楷书追踪前贤,谨守法度,淳厚婉丽,蕴藉端和。传世楷书代表作有《洛阳桥碑》《茶录》以及尺牍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累官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楷书取法徐浩、颜真卿等前辈书家而能自出新意。用笔肥厚跌宕,结体茂密自然。传世楷书代表作有《表忠观碑》、《真相皖释伽舍利塔铭》、《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宸奎阁碑》、《柳州罗池庙碑》
赵估(1082——1135),即宋徽宗皇帝,在位25年,是天分极高的书画家,也是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广泛搜集民间文物,特别是金石书画,命文臣编辑《宣和书谐》和《宣和画谱》等。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连笔字像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但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传世楷书代表作有《大观圣作碑》、《夏日诗帖》等。《闺中秋月诗帖》如簪花仕女,婀娜俏丽。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自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入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书迹,集前代诸家之大成。传世墨迹有《胆巴碑》、《妙严寺记》《六体千字文》《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仇锝墓志铭》、《归去来兮辞》《赤壁赋》、《洛神赋》、《兰亭十三跋》、《汲黯传》、《道德经》,等等。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枝指生,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弘治五年(1492)举人,与徐祯卿、唐寅、文微明号称“吴中四才子”。以举人任职兴宁知县,后任应天府通判。他天赋聪颖,博览群书,厌恶礼法,性格豪爽。其诗文、书法都负有盛名。著有《怀星堂集)。书法学习范围很广泛,对晋、唐、宋、元各代重要书家和作品都有比较深的领会。临书时往往能“以意构之",所以能将各家长处融会在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小楷接近钟繇的风格,传世楷书代表作有《叙字帖》、《临《黄庭经卷》》、《诸葛孔明<出师表〉》《松林记》、《毛程妻韩夫人墓志铭》等楷书作品。
文微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微明,后以字行,改字微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出身仕宦之家,早年攻诗文书画,师事吴宽、李应祯、沈周等人。少时即负盛名,曾多次应举皆未中,嘉靖元年(1522)受到苏州巡抚李充嗣的推荐,次年赴京,经吏部考试后授翰林院待诏。四年后辞官南归,筑玉磬山房,家居以翰墨自娱,潜心书画三十余年。书法清俊秀雅,与祝允明、王宠并称“吴中三家”。楷书有盛名,尤精于小楷。传世楷书代表作有《顾春潜传》、《楷书千字文》、《金刚经卷》、《离骚经九歌册》等。为文微明小楷《常清静经》局部。
王宠(1494——1533),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传世楷书代表作有《摹东方朔画赞》、《琴操十首》、《圣主得贤臣颂》、《前后赤壁赋》等。为小楷《蓬莱宫赋》,外柔内刚,遒逸疏爽,深得晋人风韵。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思翁、香光居士等,松江华亭人。万历十七年(1589)登进士,历任翰林编修、侍读学士等,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崇祯朝加太子太保,南明福王时谥文敏,故后世也称他“董宗伯”(礼部官员的古称)、“董文敏”。天才俊逸,又好禅学,引之人书画理论并用以指导创作,在绘画上创南北宗之说,极力标举南派,是文人画的健将。书法当时即享盛名。早年书法不佳,曾因此在考试中被黜为二等,从17岁开始下大力气精研书道。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自述学书经历说:“吾学书在17岁时,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微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譬如香岩和尚,一经洞山问倒,愿一生做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研矣。然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况学道乎?”深人广泛的学习和理论上的独到见解,使他在艺术上很快即确立了自己的特色,也为后人学习书法指出了可供借鉴的道路。为董其昌小楷。
黄道周(1585——1646),字玄度,亦作幼平、幼玄等,号石斋、史周、又螭、去道、石道人、阙下完人等,福建漳州人,著有《漳浦集》。历任编修,右中允等,与魏忠贤集团展开斗争。南明时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拥立唐王,组织抗清斗争,兵败被俘,不屈就义。其政治品格和道德人格都堪称典范,深受后人敬仰。他秉持儒家文艺观念,视书法为学问中七八乘事,但仍很重视书法风格的提炼,强调应当以“道媚为宗,加之浑深,不坠佻靡”。所以他的书法,小楷严劲刚硬,不假雕饰,极为朴茂。
王锋(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嵩淙道人、雷塘渔隐、兰台外史、烟潭渔叟、痴仙道人等。洛阳孟津(今河南孟津)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又为南明小朝廷的东阁大学士。1645年南京被迫降清,顺治间官授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享年61岁。王铎学书推重古典,特别强调“宗晋",认为“书未宗晋,终人野道"。传世临帖作品极多,常常大量掺入自己的意。思加以改造,有些作品明显是背临的,因而有时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创造。
钱沣(1740——1795),字东注,又字约甫,号南园。喜用硬毫写颜楷,个性特出。楷书倔犟雄伟,肉丰骨健。
包世臣(1775——1855),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世称“包安吴”。嘉庆举人,官新喻(今江西新余)知县。关心时政,主张抗英。用笔逆入平出,以侧取势,肆力北碑,何绍基称其书名重于江南,从学者相矜以“包派”。当时对书坛影响极大。著有《安吴四种》,其中《艺舟双楫》下篇为书法理论,提倡北碑,主张转指,对清代中、后期书风变革和北碑盛行有很大影响。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土,晚号嫒叟、缓臂翁,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历任编修、国史馆协修、总纂、提调等,曾主持福建、贵州、广东乡试,咸丰间任职四川学政期间因真实反映客观现实被降职,从此讲学游历各地。晚年在扬州主持校勘《十三经注疏)。他是晚清著名的学者,精通仪礼/说文、汉书、诗词以及书法。早年从颜真卿入手,后来融会《道因法师碑》,精研数十年,深得其妙,以后又肆力于篆、隶以及北碑,无不用功至深,是以篆、隶、楷、行皆冠绝一世。以回腕执笔法着意用笔的涩逆和夸张线条的提按顿挫使其楷书流动跳跃,别开生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与个性。楷书代表作有《邓石如墓志铭》、《祁大夫字说》、《西园稚集图记》等。
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号濂亭等,湖北武昌人。曾人曾国藩幕府,为曾氏弟子,但无意仕进,专意于学,为清末古文大家,后人编辑其文章为《濂亭文集》等。他的书法专师北碑,尤得力于《张猛龙碑》,而敛人规矩,自成体势,结构谨严方正,笔法刚健劲拔,尤以外方内圆的独特笔姿为人所称赏,被康有为推许为“集碑学之成”。楷书代表作有《南宫县学记》、《千字文册》、《滕王阁序》等。临摹时尤其要注意他的钩画用笔是一气呵成的,将笔锋“推出”,不可以侧势倾斜笔杆,用笔尖“扫出”。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号冷君、悲庵,别署子欠、支自、铁三、益甫、憨寮、无闷、梅庵等,浙江会稽(今绍兴)人。自幼喜书法,读书过目成诵。曾以书画为生,又为塾师。咸丰已未年(1859)举人。历官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知县。著作有《悲庵居士诗剩》、《勇庐闲话》、《补环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等,并自校编刻《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他是一一个多才多能的艺术家,篆刻、绘画、书法都堪称——代大家。他以特有的艺术敏感和熔铸能力,将彼时出土日多的古器物文字引入印作和边款,风貌多样,意趣清新,开印章的新天地。他的书法,早期学颜真卿,后取法六朝碑刻,而对《张猛龙碑》、《郑文公碑)、《龙门造像》、《石门铭》等十分推崇,被称为“魏底颜面"。又得邓石如篆隶之法,于是以北碑之法写篆隶,进一步丰富了篆隶的笔法意趣。又由北碑化生行书,融会贯通,运用如意,。神气飞动,既饶有古朴厚重之意,更兼有帖的温醇雅洁之韵。传世楷书代表作有《抱朴子语轴》《南唐四百九十六字》等。
康有为(1858——1927),初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更生、西樵山人等,广东南海人,著有《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万木草堂遗稿》、《万木草堂遗稿外编)、《广艺舟双楫》等。康有为是碑学理论的健将,持论时有偏激之见,往往为人所诟病,但他自幼曾受过严格的传统书法训练,虽然以后专修北碑,但幼学基础仍然未废,结果无意中形成了碑帖融合的面目。前人多认为他的书法出自《石门铭》,实际上还有许多颜真卿行书的趣味。楷书既有北碑的开张恣肆、篆隶书法的古朴雄浑,又有传统行草的酣畅飞动,是篆隶北碑与传统行草融会贯通比较成功的例子。
2023-08-21 11:23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探讨唐代楷书多元风格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4878.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