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有利于统治,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采纳了李斯提出的统一全国文字的建议,在文字上进行了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书同文字”。秦代文字改革以沿袭了两周古文字的“金文”、“籀文”(大篆) 为基础,对先秦各地域的异形文字、繁体字进行整顿,“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提出统一和简约的规范文字, 要求全国通用。这种统一的文字,史称“小篆”,又叫“秦篆”。当时,由李斯撰写的《仓颉篇》、赵高撰写的《爱历篇》、胡毋敬撰写的《博学篇》三部字书作为识读和书写的范本,只可惜这三部字书没有流传下来。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以小篆为主,并合以古文与输文,保留了秦代小篆的基本风貌。
小篆字体较籀文更加规范化、抽象化。全部笔画都是粗细均等的线条,横竖直者像排玉箸,环曲弯者如折钗股,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筋骨内聚,圆润婉通。其体态修长见方,结体匀称,大小相同,偏旁部首位置固定。与以前古文相比,其符号性和图案性明显增强,而象征性大为减少。秦代小篆书体文字应用方面的寿命是短暂的,但小篆刻石书法却成就了一代辉煌,延及了百世影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踌路满志,到处巡.狩,所到之处都要立石记功。据《史记.始皇本纪》记载,秦刻石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
《芝罘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峄山刻石》六处七石,《史记》 并录其铭文五篇。石皆毁损,今所存者,有徐铉摹本《峄山刻石》、明安国的藏本《泰山刻石》及“二十九字本”、明拓本《琅琊刻石》、宋汝帖十三字《芝罘刻石》、摹刻本《会稽刻石》数种。这些刻石都是秦始皇巡祝天下炫耀其文治武功的纪念碑,相传为李斯手笔,字体为当时标准的小篆。《峄山刻石》 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出巡至山东峰县之峰山时所立。后为魏太武帝拓拔焘推倒,并焚于火。宋人郑文宝根据徐铉基本所刻,现存西安碑林。《泰山刻石》 也叫《封泰山碑》,始立于始皇二十八年 (前219年) 。石四面刻字,前三面为始皇诏书,第四面补刻二世诏书。现仅存10字,其中8字完好,现藏山东泰安岱庙。此刻现存拓本以明代安国所藏首拓165字为最古。《印琊刻清光绪中叶尚存山东诸城海神祠中,后没于海,现仅存残台一块, 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传明拓本,我存13行,每行8字,完全浸德不可读。《会稽刻石》 刻于始皇二十七年(前 220年),原石唐以前已佚。元代申屠驷重刻,清康照年间被人磨去,现存为以元重刻本为底本之再刻本。《芝罘刻石》、《碣石刻石》两碑早毁,无遗迹可寻。
上述刻石,历代评价甚高,被看成小篆书法的典范。唐张怀瑞《书断》称颂:“李君创法, 神虑精微,铁为肢体,虬为骖啡,江海渺漫,山岳峨巍,长风万里,鸾风于飞。“秦篆刻石不仅提供了小篆书法的典范,而且开始了历代碑、北碑而至清代碑学源系的2000年艺术长河。即便帖学派系,也有赖于以刻石的方式储传审美的历史信息,并发扬光大,生生不息。只要我们巡视下西安碑林、(宜和书谱》 、《三希堂法帖》 , 就能感受到秦人刻石伟大的开创性意义和历史功绩。
2023-08-27 10:41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小篆与秦刻石艺术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5081.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