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书法借形取势 而借势则是为了体会气韵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22阅读数:149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书法的目的是为了借形取势,而借势则是为了体会气韵,进而达到意的境界。书法的“形似”一定不“神似”,“神似”也一定不“形似”,因为有性格的艺术,必然是游走在偶然与必然之间,以形取意,得意者生,得形者亡。因为你看到的形,永远是别人的,要透他人之形,取其之意,化为我用。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巧与拙

      书法的巧拙,是一种艺术风格的整体展现。技术凸显变化多端的是为巧,而拙朴则是本真的流露,往往不愿意用太多的技术表达。《老子》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可见,巧和拙是一种不同程度的互相转换。

      这里有个关键是要分辨,即拙并不意味粗糙,巧也未必就没有价值。巧和拙也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清代的傅青主提出了书法的“四宁四毋”,首当其冲便是“宁拙毋巧”。他褒奖颜真卿的书法,贬斥赵孟頫的书法。这其实是指桑骂槐,他真正反对的是当时董其昌的书法影响。

      董其昌的书风存在一种追求妍媚的现象,董其昌曾经说“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故而傅青主的说法,其实是是对当时这种妍美书风的一剂针砭猛药。傅山是一个传奇人物,书、画、道、医、武无不精通。傅山所说之“拙”,实为道法自然,见素抱朴,返璞归真。而不是主张粗糙。

      巧和拙并非谁对谁错,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王宠的书法在明代独树一帜,其风格便融合了古拙典雅。李华在《二字诀》中说:“大抵字不可拙,不可巧;不可今,不可古,华质相半可也。”可见,巧拙也是一种相互映衬的关系,不能绝对,只能动态的适度调节平衡。

      润与燥

      润与燥主要说的是用墨法。这也是一个非常细腻的感知体系,非擅用墨这不可体会。董其昌云:“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用墨其实关键是用水,水的细节控制加上墨的质量,才是书法中用墨的技巧。肥大之恶道,其实是水量控制的问题。

      反之,燥是一种缺水的状态,在传统书写中,只有草书行书可以偶尔出现这种墨法。而在篆书楷书中则是一种用墨之病。如果燥太多,就是一种低劣的书法。

      秦观《〈法帖通解〉序》云:“顷为正字,时见诸帖墨迹有藏于祕府者,字皆华润有肉,神气动人,非如刻本之枯槁也。可见不同版本中,用墨的方式也参差不齐。故而书法鉴赏,尤其注重版本高下。

      润是一种人们追求的用墨效果,是一种立体的,充满身体感知的,水分适度的一种状态,如同春雨般的滋润。张耒有诗云:“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润的效果还和砚台的质量有关。墨砚齐发,配合适度的水,才会有润的墨色。

      干与湿

      在书法中,“湿”与“干”和“润”与“燥”有相似之处,都是用水的区别。但这两组美学概念又有差别。“湿”与“干”更偏向于一种创作方法,“润”与“燥”更偏向于一种水墨效果。故而书法说干湿是一种宏观的视角。而润燥则是单纯指水墨。

      陈绎曾《翰林要诀》云:“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干研墨,湿点笔;湿研墨,干点笔。”干湿其实是观赏和创作书法的一种细节体验,这里说的“太渍”与“太燥”就是“湿”与“干”,中国文化格外注重平衡感和分寸感,“太”字的修饰往往都是过度的。

      书法里,太湿和太干都是不足取的,不利于中国书画的创作,而“干研墨,湿点笔;湿研墨,干点笔”,这里体现了用笔蘸水来调节干湿配比的方法。

      现代画家黄宾虹,擅长画山水,他用墨是一绝,据说自制用墨深黑浓郁,却恶臭非常,常常从其画室中飘出来。而其画山水用墨不知要叠加多少层,一会儿湿,一会儿干,有时候甚至放上好几天,拿出来再次作画,黄宾虹可谓把干湿之道玩到了极致。

      而黄宾虹的金文与行书,也透露一种调配干湿的老辣作风。他写金文经常用宿墨,这种用墨法可谓是结合了干湿,是一种水墨分离的效果。

      黄宾虹金文对联,所用的宿墨法

      书法所谓的“意”是一种更加细微细腻的感受,这种感受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淋淋尽致的表达。只有体验和实践,才能明白其中奥义。而意确是中国书法乃至中国艺术的一种追求。若学艺不求意的境界,则是一种粗浅的学习方式。

      意存于风骨,也是理的体现。意也是一种深度和广度。需要学习者在大量的练习中不断体会,融通生活与阅读经验,才能逐渐深入,渐入妙境。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2 10:49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浅论中国古代书法的起源与发展对中国书法艺..
下一篇 »

最新开班报名

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招生简章

最新视频课程

连辑主讲:中国书法审美及实践应用

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更多精彩
新翰丹公众号
  • 全面掌握书法资讯
  • 精彩活动,推送提醒